南洋商王郭鹤年:一生放眼长远只争朝夕,只打大算盘不打小算盘
第3期
东南亚首富郭鹤年
集“亚洲糖王”、“酒店大王”、“粮油大王”、“传媒大亨”众多名衔于一身的郭鹤年,是华人商界最低调、最成功、也最受尊敬的殿堂级企业家之一。
这位从不称王称霸、也不高谈阔论的企业家,以不辜负每个机会,不亏待每个人,不虚度每寸光阴,九十高龄依然谦虚谦虚再谦虚,努力努力再努力的身体力行,成就了跨时代、跨行业、跨国界的伟大成功,也树起一面伟大企业家的光辉旗帜。
南洋商王 闽商泰斗
郭鹤年,1923年10月生于马来西亚一个华商之家,祖籍福建福州,24岁开始波澜壮阔的商旅历程,以超过一甲子的只争朝夕,铸就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商业王国。
他曾一人掌握全球超过5%的食糖生意,获得“亚洲糖王”之美誉。与此同时,他进入酒店业,创立香格里拉,将其发展成亚太区最大豪华酒店集团;扩张粮油食品业,将丰益国际缔造成全球最大粮油及农产品企业。此外,他还入主香港无线电视台、《南华早报》,踏足航运、种植、金融、地产等众多行业,而他的嘉里建设、嘉里物流、嘉里饮料也都在市场上大名鼎鼎。
郭鹤年也是海外华商投资中国的先驱。他持续30年投资北京国贸中心,将其打造成世界性地标;他大举发展酒店业,让中国几乎每个著名城市都拥有一座香格里拉;他旗下以“金龙鱼”著称的益海嘉里,每年在中国的年营收超过千亿之巨;而他的嘉里中心也是北京和上海的知名地标。
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在各大富豪榜上,郭鹤年的名字也一直高居前列,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之首。而据了解其实力的人透露,这些榜单还至少低估了他30%的财力。70年的基业畅旺,也让他被评价为:永远不会破产的巨人。
放眼长远 只争朝夕
郭鹤年喜欢做长远、持久的生意,是用时间换空间的大赢家。“保持对时势和未来趋势的敏感与警觉。”是他寻觅长远发展方向的成功秘籍。
郭鹤年还特别注重情报的收集和经营创新,从中形成自己的方法,建立自己的优势。而一旦方向确定,方法明确,他则始终强调四个字:速战速决。
“一旦看清楚,马要跑得快,你能看到的,别人也能看得到,要抢在他前面。”九十高龄依然奋战在商业战线的他,一生都在只争朝夕。
早年,刚刚出道的郭鹤年,在伦敦运筹世界性的食糖贸易生意,能讲一口流利英文的他,白天拜访五到六家客户,晚上则请出其中一家的人和自己吃饭。“把他脑袋里面的信息和情报拿出来。”回到酒店,他则综合当天的情况写电报给新加坡同事,告诉接下来要怎么做。
“我相信比我聪明的对手有好多,但有的人聪明,却比较散漫。我做16个小时,而且很快很快,他做8小时,还悠哉游哉,他怎么和我竞争。”郭鹤年特别强调,聪明人和聪明人竞争,最重要的就是勤快:既要勤奋,还要快。
要用胆量对生意 不要用胆量对人
郭鹤年是伟大的冒险家。
看准的事情,他义无反顾,甚至孤注一掷。
他说,生意人要有胆量,敢于冒险。“一个生意你看好了,即使有风险,也要大胆去干。每一种生意都有危险,如果你总是有危险就走开,就会什么都不敢做,不能做。永远是穷人。”
做看准的生意,郭鹤年胆子大,推动认准的工作,郭鹤年则是脾气大。身兼多王的他,还是位脾气大王。他的小儿子郭孔华,在被问道父亲的脾气到底有多大时,曾这样回答:恐怕你没见过比他脾气还大的人。而对有人说无法想像和蔼慈祥的他会是脾气大的人,郭鹤年则笑咪咪地回应:“所以,外表平和的人,你要小心一点。”
但郭鹤年的胆子只限于生意,脾气只限于工作,限于针对事情。做事业,他雄心壮志,雷厉风行,追求完美,六亲不认。生意之外,工作之余,尤其待人处世,他总是小心慎微,从不与人争强好胜,斗气讲狠。
要用胆量对生意,不要用胆量对人,这是郭鹤年一贯的信念。即使到今天,富可敌国,他依然是努力努力再努力,低调低调再低调,谦虚谦虚再谦虚。“我们只是一界小商人。”遇到别人的赞美,他总这样回应。
他知道自己被称为糖王、酒店大王。他说,我喜欢食糖生意,喜欢酒店生意,喜欢一切好的生意,但不喜欢大王这个词。“这是假的名气,我们就是一界小商人。”
“要照顾别人的利益”是郭鹤年的口头禅,他的管理哲学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伙伴,每年都给员工相当好的花红。他也乐于倾听他人意见,如果这些意见更好,即使自己已经有主见,他也乐意马上改变,而不是维护自己的颜面。
进入酒店业时,一位法国朋友问他,你做酒店,想好叫什么名字了吗?郭鹤年说自己已经想好,并且把想好的名字告诉了对方。这位朋友听了他想出的名字以后,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: slob(笨蛋)。
“我吞了一口气。问他,假如你是我的话,你会取什么名字。他想一想说,香格里拉吧。”郭鹤年回忆,“我想了一想,说,很好。”
既是大丈夫 又是谦谦君子
把自己放得很低的郭鹤年,把别人放得很高,以心、以情、以义,以礼相交。但他的身段柔软,绝不是软弱。在自己人的利益遇到不可接受的伤害之时,他是那个能够站出来顶天立地的人。而他对自己人得定义,不光是家人、朋友,也包括族群、国家、社会。
华商韬略|华商名人堂荣誉总编辑黄鸿年,曾在接受华商韬略专访时,分享他与郭鹤年交往的三个故事,称赞郭鹤年,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,也是绅士风度的谦谦君子。
“马华控股”是马来西亚华侨组织——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创办的一家大型企业集团,其股东、合作社社员、存款者达30万人之多。由于管理不当,1985年出现严重亏损,举国关注。生死存亡之际,郭鹤年为了广大华侨的切身利益,出任集团主席,帮助其渡过了难关。1986年,马华公会领袖陈群川被政府当局拘捕,许多人避之不及,郭鹤年却站出来,出资保释陈群川出外候审。
对待有关族群的大是非,大利益,郭鹤年顶天立地。对待自己的朋友,郭鹤年则是绅士风度,谦谦君子。
1985年,黄鸿年持有马来西亚马联公司10%的股权,对方请郭鹤年帮忙出面游说,要买下他手上的股份。刚刚谈好成交价,第二天股价大幅上涨,郭鹤年问他怎么办?黄鸿年说:“就按昨天的价格。”郭鹤年当场表示,他正在投标香港恒生银行的旧址,如果成功,会送黄鸿年20%的干股。另一次,郭鹤年约黄鸿年吃饭,黄鸿年带了一瓶上好的红酒,之后郭鹤年却回送了两瓶好酒给他。
黄鸿年认为,郭鹤年是最具礼义仁智信君子之风的企业家,他做人的习惯是投桃报李,因此才在所到之国和地区的政界、商界拥有极高的声望。
活到老 学到老 干到老
郭鹤年曾说,人生七十古来稀是旧社会的说法,现在,九十岁才是古来稀。人生一定要有挑战,而且要持续挑战。
1992年开始,他逐渐将事业交给下一代,但也并没有与奋斗两个字渐行渐远。
台湾企业家、全球代工王郭台铭曾分享他和郭鹤年的趣事。2009年,郭鹤年在香港宴请郭台铭。
“他当时已86岁,健步如飞,脑筋清楚,还带了个30岁的儿子。”当时才60岁却已萌生退意的郭台铭,被郭鹤年的“高龄”与“不老”比得有点惭愧,但转念一想,他觉得自己也不差:“我心里算了一下,他86岁,儿子30岁,也就是56岁时生下这个儿子,而我自己60岁生了个女儿,也算旗鼓相当吧。”
但接下来的事情,让郭台铭彻底相形见绌了。席间,郭鹤年和郭台铭讨论起周杰伦的话题,郭台铭好奇地说:“你还真没有代沟,连他都知道。”郭鹤年则淡淡地答道:“当然没有代沟,我还有个19岁的女儿。”
郭台铭马上暗自计算,86减19,也就是郭鹤年67岁才生这个女儿。“我当时立即跟他说,我要拼了!”
这场饭局,延后了郭台铭的退休计划,也让他立志:“他67岁都可以生女儿,我还可以多生几个。”而且,还把计划付诸现实:2009年到2014年,郭台铭与现任妻子一口气生下一男两女。
良好的沟通技巧 是拥抱世界的法宝
郭鹤年始终以商人定义自己,很少参与政治,也不爱抛头露面参与社会活动,但他又始终是敏锐的政治和时局观察家,并与政商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在很多领域担当沟通桥梁。他说:“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,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靠近他。”
郭鹤年的沟通技巧来自他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基础。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1909年落脚马来西亚,从店员奋斗成当地有名望的商人,母亲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,这是他得以打下良好语言与文化基础的关键。
学习期间,郭鹤年就已与同时代一大批政商精英并肩同行。他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的新山英文书院打好了英文的底子,并与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和第三任首相胡先翁成为校友;他在马来西亚最著名的华文学校宽柔中学系统地接受了华文教育,之后进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,与先后担任过马来西亚总理的拉扎克与侯赛因•奥恩成了校友,还眼睁睁地看过同窗李光耀如何“想赢得每个争论”,“身上也散发些些许的优越感”。
1954年,郭鹤年还前往伦敦学习考察,天天流连于伦敦商品和股票交易所,从中领略到当时最先进的经济运作思维和手法之奥妙。父母的家教,中华文化的熏陶,对英文和英文世界的娴熟,让他一出手就能做世界级的生意。
巧施障眼法 为中国打赢漂亮仗
1973年4月,郭鹤年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。中国外经贸部所属的华润公司找到他,告诉他国家现在很紧张,大量缺糖,而且钱也比较缺,希望他帮忙,低价从国际市场买30万吨的糖,同时也买一些期货在行情出去以后套利。
世纪70年代初,郭鹤年抢在世界糖价上涨之前,从印度输入廉价白糖倾销大马,并投巨资于白糖期货贸易。
虽然郭鹤年当时已是世界顶尖的食糖贸易商,但即使他愿意低价,手上也没有这么多货可以卖给国家。因为30万吨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。而且,郭鹤年估计,如消息公开,会让糖价上涨20%到25%,因此这个生意必须绝密进行。
要在绝密中买够30万吨现货,还要同时买期货,这是相当高难度的事情,但听到是国家需要,而且这么信任他,郭鹤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
“这个忙我一定帮,但我们都得非常之抓紧,要想得快,做得快。”同时,郭鹤年还承诺,他将把自己的生意冻结起来,专门用一两月时间来替国家做这个事情。
郭鹤年分析后认为,只有去巴西才能买到这么多糖。但自己太招眼,如果亲自去一定会引起猜测。恰逢两三周后,日内瓦有个大规模的国际糖业大会,平时很少出席这类活动的他决定:派人到巴西去买糖,自己则特意报名去参加这个会议。“我想,我和他们一起开着会,他们就不会想到是我在买糖吧。”他回忆。
在日内瓦的郭鹤年,一边和国际同行推杯换盏,觥筹交错,一边抓紧部署和跟进着巴西的行动,每一天都过得提心吊胆。
期间,还有位英国商人朋友悄悄和郭鹤年讲:你知道吗,最近巴西很奇怪,两三个从来没见过的,很年轻的亚洲人,天天在糖区进出,好像有大事情要发生。郭鹤年一阵心惊,装着很诧异也很重视的样子和对方说:“是吗,你还有什么行情,什么消息,一定要告诉我啊。”转身,则是一脑门子冷汗。“可见他们的情报好厉害。”
第二天,巴西的年轻人给郭鹤年传来了好消息。“大会上,有人正演讲,广播传出一个声音,叫Robert Kuok,我的英文名,说有国际电话找。”
郭鹤年赶紧接了这个电话,“巴西的同事告诉说,我们有一点进展了。我说,你要快啊,要飞快啊。不然,消息出来要爆啊,而且这边已经知道一些苗头了。”
三、四天后,郭鹤年的战斗大获全胜了。一战下来,他不但成功用低价为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的缺口,还通过期货市场为中国赚到了500万美金。在1973年的中国,500万美金是个吓死人的天文数字。
然而,作为国际大糖商的郭鹤年,却没从这么大的一个行情中赚到一分钱。“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,肯定可以挣钱。但我不能那么做。因为这样就是对中国的不忠。这样说,可能太隆重。我的原则是,即使一个普通的生意,你答应了人家,也不应该跑两匹马。”他回忆。
不要让外面看不起我们中国人
郭鹤年一直以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而自豪。“父母从小也是这么教育,我们始终是中国人,不要忘本。”他回忆说。
他在北京投资国贸中心,从第一期到现在的第三期,前后持续超过30年,这个当时大得不得了得项目,却是从他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而开始。
1984年,一个伙伴找到郭鹤年,要他竞争一个项目。“他讲北京建国门外有个大项目,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标志。”郭鹤年说,这样的项目一定有人竞争,如果是自己人我们就不要参与了,但伙伴告诉他,是美国财团和日本政府的一家银行在主导。
“听到这个消息,我想,今天的中国还必须靠外国人吗?”于是,他立即做出决定:“我们要争志气,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。刚好我有一亿多美元现金在香港盘古银行,这个事情,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。”
89年风波事件后,很多外商撤资而去,郭鹤年依然逆势加码对中国的投资,成为引领海外华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国的标杆旗帜。1990年,邓小平还专门花40分钟接见他,并评价他:你和我一样,都是引路人的角色。那也是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对外会见。
到如今,郭鹤年依然看好中国,更为中国自豪。
“只有国家发财,国家发展,我们才能跟着发展。假如没有中国的发展,国贸也就是第一期,就不会再发展了。这是中国人今天的伟大,中国人的福气。几千年的历史,中华民族没有像今天这么好的日子,我们感到自豪,也要珍惜,要努力,让将来更美好。”他说。
打大算盘 不打小算盘
郭鹤年说自己不是个有本事的商人,很多生意如果换成手段更厉害的,都不会像他这么做。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国投资,从投资回报来说,就不是精明的决定。
比如,投资国贸中心时,国内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,市场也没起来。如果他将这笔钱放到海外,回报一定更大。后来在中国做酒店,做食用油,也都是“要像种树那样,一颗树种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。”在他不断把海外赚到的钱往中国输送的时候,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的人,甚至笑话他,做了看不到头的生意。
多年后,谈及这本账,郭鹤年说,“大算盘我会打,但小算盘,我不打,也打不到那么精。”打大算盘,不打小算盘,这也是他20多岁时就有的生意经。
当时,他做大米、食糖生意。一些同行用恶劣的手段和他竞争。比如,把海水掺到糖里找保险公司赔偿,然后想办法把糖处理出来,用保险公司的补贴作为成本,低价和他竞争。眼睁睁看到不少人因此赚大钱,但他宁愿慢一点,亏一点,也只用正面来发展。
“我那时就有个信念,要看大利益,看长远,只有做得正,才能做得久。那些厉害的对手,现在都不见了。”他回忆。
看长远,打大算盘,最终让郭鹤年得到大回报。比如在中国的投资,当年让他落后于赚快钱的人,如今则让他甩开那些人好几十条街。
只有成功 没有成功学
郭鹤年不喜欢高谈阔论,也绝少接受传媒采访。是位只有成功,没有成功学的大商家。要学习他的成功,只能从他公开的只言片语中琢磨体会。
曾有一次,他这样简短总结自己的成功因素:得到相当的教育,能读、能听、能算;能交朋友,能区分好的朋友和不好的朋友;私生活有规律,精力充沛,早睡、早起,每天要比竞争者多干几个小时,而且想得快,做得快。
郭鹤年不相信一个人能靠机运持续成功,强调成功90%来自勤劳与智慧。他说,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好机运光临,但机运也只喜欢有胆识、勤奋和智慧的人。
他勉励年轻人,世界上只要一天有太阳、有氧气、有人类,就永远有生意的机会。“但是时代变了,你要跟着时代变,不能到了22世纪还是21世纪的头脑。”
他还曾给年轻人如何创业及获得成功提了四个建议:第一:无论做什么事业,都要敢于冒险,不能东想西想,找到好的项目要抓紧,推动力要大;第二,必须有耐心,路程中肯定有困难,要克服掉,他用邓小平勉励大家,要打倒了站起来,再打倒了再站起来,做生意一定要这样;第三,成功以后,赚多钱以后要特别小心。几十年前讲失败是成功之母,他本人的经验,成功也是失败之母;最后他强调,赚到的钱要回归给社会一部分,越多越好。
绝对言听计从的大孝子
谈到郭鹤年的独特,他的朋友们强调的,不是他的成功,而是他的孝心。他干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,在外从者如云,但回到家中,永远唯母亲是从。
从一件曾经广受关注的事,可以看出母亲在郭鹤年心中的份量。
郭鹤年的大公子郭孔丞,曾和台湾歌星邓丽君相恋并计划结婚,但就在许多好友已经收到结婚请柬时,这桩婚姻却告吹了。其中的原因就是邓丽君没能过得了郭鹤年母亲这一关。当郭孔丞为这桩婚事征求郭鹤年的意见时,郭鹤年说自己没有意见,但强调,你要先问问你的祖母的,而祖母和邓丽君最终未能达成一致。
“她不懂生意,也不去学。就是告诉我们,无论做什么,要做道德的生意,也不要去崇拜物质。”郭鹤年说,母亲的正直、善良、朴实对他的影响非常大。“她80岁生日,我专门买一辆奔驰车给她,想给她惊喜。很开心地去喊,妈妈你出来看,我给你的生日礼物。结果她出来一看,脸就变了。说,要买车,你买个一般的日本车就可以了,不要这么浪费。”最后,郭鹤年把车还了回去。
母亲快80岁的一年中秋,曾一笔一划写了一幅字,拿到小铺子刻出来,装裱后送给郭鹤年。从此,回到家中的郭鹤年,常常面字思人也自省。
那上面写道:儿孙能如我,何必留多财。倘若不如我,多财也是空。不为自己求利益,但愿大众共安宁。
-end-